张国荣歌影迷网 首页 导航
悼星

从前家住在香港九龙广播道,大厦对面是广播电台,上下班时候常见歌迷、影迷手执海报、相片与鲜花,在骄阳或骤雨中苦苦守候自己的偶像。
那时,百思不得其解,认定自己不会那样子,直到最近才对这种行为多了点认识和了解。
二OO三年四月一日的香港,天气清冷,气氛沉郁。整个城市正被非典型肺炎捉弄的神经兮兮,传媒不断更新着染病及死亡数字。中午,香港成为疫区的谣言在散播,超市粮食被抢购一空。傍晚,电台和电视报到说,香港歌影星张国荣在中环一家酒店高处越下身亡。我在行动电话中收到朋友的消息,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说,在九龙旺角的一家面店里,电视荧幕上的文字,证实了张的死讯,全店人无不哗然。
我向来不是张的歌迷、影迷,但他一直是香港人的宠儿。我跟他生于同一时代的香港,在演艺界有二十多年的辉煌成就,形象常变,电影代表作在亚洲深受喜爱,多首金曲家喻户晓。既使有段时间他退出了歌坛,然而现身之处,常引起轰动。
我像其它人一样,将他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到他离开后才在悼念中发现他才华灼灼。他的魅力除了在于那张标致的脸,还在于性情率直、剔透、敢做敢言。他的善感也为他的演艺注入了独特的生命。
四月八日,来自亚洲多个地方的万千张迷齐集在香港殡仪馆附近,送他最后一程,不停哼着他的名曲。人群中,我看见的不只是爱迷偶像的年轻人,还有老人家和偕同小孩的成年人。他们神色沉重哀伤,但谨守秩序,只是在铺满绿白色满天星的灵车疾驰而过的一刻,因为来不及报以掌声,表现了极度的失望和落寞。

 
张自杀后,悼念文章在报刊和网站上涌现,数量和素质都令我惊讶。关于张国荣的网页,原来数以百计,部分还收集了张一九八零年代以来每年每天大大小小的消息和见报图片。除了报刊杂志的记载,还有语录、歌词、电视海报、唱片封套、专访和尽其所能转载的影音片短。如此详尽的记录一个人的大半生,除了靠先进科技,更重要的动力是爱戴和关怀。
网页几乎每天的补上悼念张的最新文章和有关消息供读者留言。大家还踊跃投票,使张去世以后仍然获选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之一,以及全城微笑最美之公众人物。某网页更特意,在四月六日的新闻消息栏中留白,流露了「不忍远离」之情。
我在网页上重温了这位艺人的一生。他终身热爱工作,赢得万千宠爱,成就除了是因为自己努力,也因为殖民地时代,香港地价标升、社会富裕而更见不凡。
他标志着不断输出,抚慰海外华人心声的香港流行文化。据说,他的现象将列入大学「香港文化课程」,我发觉自己也为他着迷了。
二OO三年九月十二日,我应邀主持追忆张国荣艺术生命的纪念活动。在众专家发言之后,台下一位与会者说,如果在张生前就举办这样的讨论会,他会有多高兴。我们都知道,真正值得的嘉许不应迟来。
另一个人站起来说:『有没有人晓得他自杀的真正原因?我很想知道。』那时会场内随即有几把声音同时响应:『我们不想知道。』
当下,我明白到由衷喜爱,不单会谱出一篇篇足以作为中文范本的动人「情书」,还会加人克制、宽容、体谅和敏感的明白他人的痛苦。
艺术是感情先行的。「传奇」不是一场集体幻想的投射,而是由深切怀念写成的,只是选择美好记忆,(网页上的留言都提及张生慷慨,为善不后人,对有需要者常常予以鼓励、支持〕。爱戴偶像,不一定是非理性和幼稚的,它可以启动一场刻骨铭心的爱的教育,使人成长。
张国荣的选择实在叫人心痛,但是痛定思痛,我们在惋惜声中,自会明白,能够爱,能够好好活着,是多么值得珍惜的事。
张在最后的岁月里很喜欢唱,民歌调子的「春夏秋冬」那歌声近日常在耳边萦绕:『秋天该很好,你若是在场,秋风即使带凉亦漂亮。』

评论

请发表您的观点...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等言论)
  • 全部评论 (0)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暂无评论
留言反馈 简繁中文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