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歌影迷网 首页 导航
把王家卫彻底搞清楚!暨香港电影完全手册(3)


  王家卫电影剧作的叙事策略


  香港,由于地早地沦为英国殖民地,发展成为亚洲的经济、金融的大都会和贸易的中心,致使香港没有多少文化传统可言,可以说是无根文化。因此,香港的电影必然以娱乐为本位,即是以情感自身为目的,以不干预实际生活的方式释放出感情的一种方法。这种影片的魅力,在于能满足观众未来理想情境的欲望;而理想情境乃至观众期待的事件、人物的圆满结局,使观众得到生活中无力或无暇满足的精神享受。但是,香港影片有一味媚俗的倾向,却是新一代有抱负的电影工作者所不能接受的,就以王家卫为例,他正是极力突破这种满足及娱乐观众的电影剧作叙事取向。


  (1)画外音独白的应用


  电影叙事学的主要任务是从理论上论证电影在再现的前提下,能否进行叙述(narration),而叙述一个故事意味着叙述者策略上的某些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叙事结构和时空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表现为叙事语式和时态的变化。
  
  我们可以运用格雷马斯、布列蒙等人的理论来对待电影中的叙事结构。这就是说,从叙事结构上讲,文学的叙事本文与电影本文在叙事结构方面有着相对的一致性。学者热内特提出了文学叙事中的时态问题,因为任何动词都涉及到时态,所以任何行为动作都关系到时态。而电影中的时间顺序,事实上也有这种情况。根据大卫.波特华的分析,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特点,就是在叙事情节设计上必定有起承转合各个阶段,结尾部分一定设法结束故事的因果关系。故此,一般的叙事时态上较为喜欢用顺时间的叙述,以达至推动叙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并令有一目了然之感。后来一些影片插入了闪回或闪前的方式把时间的顺序打乱而进行叙述。电影中的闪回、闪前应用,和文学中将时间顺序打乱进行的叙述是不同的,因为电影中的时序效应,可以由音乐、对话、画外音或独白等所造成。而传统好莱坞式电影叙事中的画外音或独白等打破时序的叙事策略,一般而言,仍是服务于叙事发展中所要到达目标的那个因果紧扣的过程。例如五十年代美国中《一切关于伊芙》中,是应用多角度画外音的方式来进行叙述,虽然叙事时序是被打破了,但是,剧作者的叙事概念仍然是建立在叙事事件中的统一性上,影片中的多视点画外音应用,最后也只是令观众一步一步发掘出伊芙这个人物的真正面目。这个方面,与王家卫在《东邪西毒》中多视点画外音的应用虽然技法上相似,但是背后的叙事概念是截然不同的。王家卫的叙事过程中,并不重视传统观念上的叙事阶段:开端、展开、冲突、危机、高潮、结局。王家卫更侧重表达的是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故此画外音独白的应用是剧作者采取的解决方法。而且,由于剧作者关注到的并不是单一的角色或轴心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已,王家卫所关心的是由英雄片、武侠片等包装之下,各式各样都市人的心灵,故此,王家卫在剧作中一再应用了多视点,多角度的画外音独白进行叙事。
  
  当今电视媒体对于传统叙事方式是有着一定冲击的。一般的电视剧集、新闻报导或纪录片节目的叙事过程,每每会被广告所中断。广告的叙述时间也许只有数十秒,但却尝试以最吸引的方式和映象宣传其产品。广告过后,叙述又回归有关的电视节目。另外,以摇控制快速转台,随意挑选及转换电视媒体叙的方式,令后现代语境下的人接收到的一大堆资讯,资讯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而只是随意浮现在观看者面前,观看者根本没有时间去理解或组织所有资讯。这正是“精神分裂”式时间所展示的一种模式,而王家卫的电影中对叙事时间的处理,基本上正是这种后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时间体验的一次真情书写。对于传统电影剧作叙事模式的连贯性,王家卫亦作出了不少突破。王家卫剧作中大量应用并不为叙事时空服务的画外者和独白,直指人物内心情感,并向传统电影剧作顺应单向叙事时空的方式作用挑战。
  
  王家卫电影剧作中的人物,一般都沉醉于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拒绝去了解别人,亦拒绝为他人所了解。这些人物有些并不知道怎样去用说话表达思想;或觉得说话并没法表达其内心;其中有些不乏害怕承担说话后的责任。他们一般都保持沉默,而这正是王家卫应用画外音或独白来展示这些人物内心的主要原因,亦是王家卫所刻意侧重的目的。剧作者并不在乎画外音或独白的使用是否达到传统电影剧作意义上的叙事时空及因果连贯。在其剧作中,王家卫是着眼于在后现代语境下,零散化后,飘泊于表面意象世界上个体的内心独白。
  
  与传统电影剧作,或甚至其他香港电影比较,王家卫《阿飞正传》使用对白的次数少之又少。不过,影片中却应用了不少画外音独白,例如,旭仔提及的“无足鸟”传说。其他大部分的时候,旭仔都是一个没有太多说话的人。他喜欢挑逗其他女孩子,但从没有认真地跟她们对话。旭仔真正曾诉说内心感情的对象,却是一个陌生人阿超。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对陌生人吐露心迹并不用怕会带来“历史感”延续的责任后遗。丽珍对陌生人阿超诉说内心,并让他陪伴谈了一个晚上,亦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重庆森林》中,警员二二三夜深致电欲得与友人谈话,但却一一失败。他退而在叨叨不休的独白中抒发出感受。一连串画外音的独白:“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每一个东西上都有一个日子……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不会过期”、“失恋的时候去跑步,把身体里的水份蒸发掉就不会流泪”、“每天你都会有机会与每个人擦身而过,你也许对他们一无所知,但他们将来都可能成为你的知已或朋友”。而另一位警员六六三,他一开始就选择不与人交流感受,他选择对家中的用品,如毛巾和毛公仔自言自语。他对着用过的肥皂说:“不要那么没有骨气嘛,她才走几天就瘦成这样”。这些家中用品变成警员六六三的发泄对象。这些平日沉默寡言的人物,在背后却以这种自言自语的方式自我安慰。这是王家卫一种幽默的调侃,这种人物独白及画外音的应用,在另一个程度上变成了王家卫电影剧作的一个创作特色。这些自我和偏执的人物,拒绝告诉别人自己的感受。如果要交流的话,他们会选择陌生人(如阿超),又或者“非人”(如小狗、家中物件作为倾诉对象)。在其他情况下,王家卫则安排了画外音的独白方式,让人物把情感诉诸镜头外不知名的空间或观众。在这种画外音独白的下,这些平常沉默的人物,都喋喋不休诉说感受,他们甚至不介意说了些什么,因为没有对象的画外音独白,是他们唯一固守的内心世界,这种诉说方式既安全且不用承担责任。
  
  《堕落天使》中把画外音独白的运用至电影时空设想的极限:哑巴志武应用画外音独白来诉说自己的感受。对于情感交流方式的单向展示,经过在《堕落天使》中的这种调侃和宿命的拼设,王家卫对画外音独白及其剧作形式的探索,无疑是到了一次颠峰的尝试。及至到《春光乍泄》,王家卫并没有摒弃画外音独白的应用,除了表达人物内心感受外,如小张出场时的阐述,亦配合了剧作中穿针引线的作用。对于语言表达情感这个主题上,王家卫在《春光乍泄》中提出了一个揭示。从《堕落天使》中哑巴的画外音独白对电影语言伸缩性的假设,发展至小张在《春光乍泄》片中能听出远至数张座桌外的人说话内容,近至黎的内心感受,王家卫是首次从剧作内容的角度,展示了这些后现代语境下拒绝沟通的人物,一再应用旁人听不见的独白的矛盾和出路:小张认为用内心听是可以听出人的心声,但矛盾之处亦正在于小张这种能力也是一种虚设,画外音独白仍是《春光乍泄》中人物表现内心的途径,只是小张这个人物的设置,却仿佛在这些冰封的无法交流状态下,带来一点人性化的情调。


  (2)突破传统时空观念


  传统香港商业电影的时空运用方式,基本上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翻版。而王家卫电影中时空的应用,与传统香港商业电影或好莱坞电影的区别,是在于因果关系的结构方式和时空应用上。美国学者大卫、波特华(DavidBordwell)在《经典好莱坞电影》(The Classical HollywoodCinema)一书中,就已对叙事和时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事实上以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模式来说,连续性的叙事系统,清楚的叙事线,动因和人物因果发展都被一一规范化,剧作者几乎都不假思索地在叙事中以这些模式形式井井有条的时空关系。
  
  王家卫电影中的一些十分明显的主题,如人物情感的孤立,拒绝沟通,或交流上出现困难,在其影片中一再出现,而在展示这些主题时,王家卫把故事的时间、空间切割成零碎片断,打破了时空在传统影片中的线性叙述,表现一种人物置于空间当中,但又不知身在何时何处的虚幻感。
  
  打破时间直线顺序的方式,在各项创作形式中都已有先例。文学潮流中接连出现的意识流、后设、解构等文体,在香港文学中亦有不少例子,如近代的作家西西、黄碧云等。而在西方文学中这些例子更多,乃至“后现代”文艺氛围之下,时间、空间的断裂、重组,如品钦《万有引力之虹》等小说的出现。亦宣告了关于时间线性关系中的过去,将来这种深度消失了。如果有对时间的解释,它只存有现时,后现代语境下的人只存在现时而没有历史的线性作用。
  
  在电影潮流当中,雷奈的《去年在马里安巴德》以滔滔不绝的辩说形式,质疑时间、记忆的可靠性,近年的影片如《暴雨将至》以互为因果的园形时间结构为本,时间次序被割裂,但线性的叙事时空仍是被再强调并重组。另一个例子,如《低俗小说》,亦可归纳为这一方面的例子。有不少评论都引述《低俗小说》为后现代电影。从时空运用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是有待商榷的。《低俗小说》和《暴雨将至》两部影片都是以零散的片段布置了电影的结构,然而,线性的互为因果事件,仍是两部影片的轴心,所谓的时间倒置,只可说是传统电影中“闪前”和“闪回”等把戏的深化和延续而已,基本上这两部被大部分评论家视为“后现代”的影片,与大卫、波特威(DavidBordwell)在 《传统好莱坞电影》一书中提及的经典好莱坞线性因果及时空构造没有多大分别。
  
  王家卫电影剧作中对时空的处理,无疑是比上述这两部所谓“后现代”电影来得更为大胆及野心勃勃。对于时空架构的突破,文学领域上是比电影走得远,走得快。这之间的差别,亦不得不包括了电影在集体创作和市场效益考虑上的限制,而对时空线性叙述的颠覆,终归没做到个体创作的小说来得彻底。在讨论王家卫电影剧作时,不难发现剧作者有把电影剧作的时空观念,突破并达至文学创作的同样水平。王家卫曾在一次流动电话广告制作特辑中提到,“如果一部电影是一本小说,一个广告是一篇散文……”从中可见王家卫对电影和文学两个媒体之间,不无一点眷恋。王家卫的剧作一直有被拿作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比较,而王家卫亦在一次访问中提及了他十分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 除一般评论认为王与树上二人之间在细节上的应用相似外(如没有名字的人物,人物拒绝情感关系、喜欢利用数字、日期等等),其实有一点被忽视了的,是二人在时空观念的突破,并且制造出现实以外的虚幻时空,专注于人物心理状态的流动。就以村上春树的《末日世界与冷酷异境》为例,当中以“末日世界”和“冷酷异境”两个时空方式,展示出一个富有未来主义色彩的东京,城市脱离了现实根源,人物如活在幻想世界当中,从这一个角度来看,王家卫的电影剧作与村上春树小说展示的时空观念及主题索求,是有相互值得参照之处。若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冷酷异境与末日世界》中以未来主义式的日本和独角兽寓言时代两个空间来达至对现在时空书写的错体感觉,那么,王家卫剧作中的时空运用无疑与村上春树有相通之处,虽则利用的时空类别有异,但如《阿飞正传》中以六十年代的香港,或《东邪西毒》中以武侠世纪的虚设古代,来诉说九十年代人的情感,事实上是异曲同工之妙。
  
  把两个截然相异的时空拼合在一起,抵销了古代、现今,未来时空之间的界限。界定现今的相对时空,或界定古代、未来的相对性二元对立性已不复存在,这正是后现代语境下,“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必然关系变成随意性的多元关系。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这使后现代人告别诸如传统、历史、连续性,而浮上表层,在非历史的当下时空体验中去感受断裂感。将后现代主义置于历史和社会基础上加以考察之后,杰姆逊得出结论:后现代主义是当代多国化的资本主义逻辑和活力偏离中心在文化上的一个投影。这决定了现代主义同后现代主义相区别之处,这区别表征为:深度模式削平、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性丧失、距离消失等几个方面。这是种法深度、去中心、去主体及距离的后现代表征。所谓的去深度中心模式,实质即平面感。总体上说,后现代主义平面感所要打破或削平的是多重深层模式。黑格尔式的辨证法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分,这种内与外的对立、人的思维总是由上向内深拓,现象并不重要,内部深层才是目的。而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特色则与之相对,在时空运用上,专注表面,是一种不及内层象征或寓意的拼凑。根据杰姆孙的说法,“拼凑”的出现是由于主体的消失而带来的后果,随之而来是个人艺术风格不复存在。就以王家卫电影剧作《重庆森林》为例,当中展现了时空的拼凑特色,由警匪片和爱情轻喜剧组成的两个时空拼凑在一起而不带来经典电影叙事模式上的起承转合效应。而“拼凑”和“模拟”是截然不同。同样是以警匪片作为其剧作素材,高达的《断了气》是运用了警匪片的警匪追逐模式,却达至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生命荒诞。这种表面上看来荒诞无意义的表达方式,其实是一个深度模式,展示出人物生存着的一种狂乱,随意及不受控制的状态。这是存在主义关于真实性与非真实性,异化与非异化的两项对立产生的主题意义。这基本是高达对警匪片的一次模拟的变奏。相对于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中,警匪片和爱情轻喜剧二者除了是叙事时空的拼凑外,对类型本身的应用亦是一种拼凑方式,就以前半部的警匪片类型为例,和当代情感书写的空间拼凑,坚决拒斥所谓可以从中找到支持或变更类型模式的说法,而展示出一种对时空认知的错体,这正是拼凑作为一种“空白模拟”:一种没有最后目的模拟特色所在。难怪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下的作者、艺术家或电影工作者都感到现今世代再没有可能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他们都认为最独特、原创的艺术风格都已经被应用及创作过了,现今剩下的只有极少数选择及组合的可能性。王家卫曾多次提及到其剧作态度,他认为现今电影剧作就正如在超级市场内选取并组合各类型电影剧作风格。而王家卫电影剧作中对时空的多元化拼凑应用,无不受此影响。
  
  王家卫第一部电影剧作《旺角卡门》中对时空应用的特色,已崭露头角,空间处理上,王家卫使用了帮斗争的都市,与情爱世界对立的市区内小房间以及大屿山郊外空间。时间处理上,华因黑帮弟兄之情而死,死前的闪念却是与表妹拥吻的情爱副线。王家卫时空拼凑的剧作风格可见一般。王家卫电影叙事结构虽然常常是应用了这种断裂拼凑的时空处理,但并不影响结构的完整性,在《阿飞正传》里,王家卫应用了六十年代的香港这个时空,却轮流刻画了人物间聚散的情缘:旭仔和丽珍、旭仔和美美、丽珍与阿超、旭仔与阿超等等,一再展现出是一种多元缘份即情性的,一错便不再复得的现代都市情感。
  
  时空的混合亦是一种后现代“精神分裂”模式。“精神分裂”是后现代的感受已经崩溃,表现了人类生活中体验时空的可能性不断扩张或变形。人类都有可能只生在现进,但只有精神分裂者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没有任何记忆亦记不起自己谁。精神分裂就成了失历史感的一个强烈而集中的表现。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时空感应和身份。这不再是旧有意义上的异化。在异化里,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只不过是人没有权力拥有它。而在精神分裂中人完全失去了其身份,并已被零散化,自我已经没有过去了,展现在电影剧作中,每每是多种历史时代的特征被混合并拼凑起来。真实历史感已不复存在,曾经发生的事情,都和人的见解、记忆、经验溶合在一块儿。故此,王家卫在谈及《 阿飞正传》与历史感等问题时,他的想法是在电影剧作中重构一段过去,一个真实历史重现的可能是不复有。这样的做法只是不断地在展现“现在”。在接受魏绍恩访问时,王家卫曾谈及《阿飞正传》的创作:“我绝对不是要精确地将六十年代重现,我只是想描绘一些心目中主观记忆的情景”(6)。
  
  《重庆森林》如上所述,是以两种电影类型拼凑的两个时空,断裂的叙事时空中处处是因段落间对比而来的冲突张力,或因类比而强化的主题。及至《堕落天使》,这种都市时空的未来主义和怀旧色彩的拼凑,又因一段段人物近似即兴发挥的的段落组合而成,达至对现在时空中的情感关系产生虚幻感和时空错位。《东邪西毒》中借用了武侠片的古代时空,以横向的叙事方式,叙述八名沙漠过客的故事,从提鸡蛋少女为报杀弟之仇的亲情,到友情(如东邪与盲侠),及至缠扰各人的爱情均层层对比,展示出一种属于后现代语境下复杂、多元的人物际关系,却又完全一致在强化零散化个体的“耗尽”情感状态中,令全剧余味无穷。
  
  《春光乍泄》从剧作内容上,把两个香港人放置在地阿限廷中,这本身是一个身份和空间分离的处理手法。对于香港这个地域主体,王家卫应用多个不同的时空加以索引,从黎耀辉致电给父亲、至随后想起在地球另一端倒置了的香港,由置身台北时欲回又止步的香港,至电视机内宣告雪梨成功申办二○○○年奥运,而北京落败的消息,其中不乏隐含回归将至的香港对祖国的情怀。从空间的断裂,游离于城市之间(布宜诺斯艾利斯、台北、香港),到叙事时间单向中的拼凑(黎与何、黎与小张的人物关系似续还断),王家卫的《春光乍泄》展示了剧作者尝试从别的空间来述说香港,时间处理上首次回归到自《旺角卡门》以来,难得一见的单元叙事时间发展,这一种时间处理上回归简朴的取向,而空间处理上,则达至一种剧作内容上的错位感(香港人流离于都市之间),而非《重庆森林》或《堕落天使》那种剧作结构上的时空错位。亦基于这个原因,《春光乍泄》是王家卫自成名后,首次以自然流动的情感,出奇地为香港本地电影观众所接纳。从剧作结构上应用多重时空拼凑的手法,至《春光乍泄》中配合上剧作内容引发的空间断裂,实质《春光乍泄》更真情地展示了回归前香港人的那种无根感觉。王家卫的电影剧作中一直没有乏略这种香港人特有的情怀,只是在《春光乍泄》中,从剧作内容上细致著笔,配合剧作结构上时空处理的配合,而达至浑然一体的效果。
  
  电影是一门时空艺术,所以在创作领域中,艺术家每每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探索。同样,时间和空间也成为王家卫电影剧作中的重要元素。王家卫在剧作中显现了个人在碎片样零散的时间和自我封闭的空间里,无法逃避的时光的流逝,后现代文化氛围下的寂寞和情感耗尽。


  (3)人物观念的重建


  王家卫电影剧作中的人物设计,成为香港后现代语境下大都会青年心理意识的一个揭示。在面迎全球化、国际化企业笼断下的生活模式,不论纽约、东京或香港,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的大众传媒语言下,穿同式样牌子的衣服、鞋、喝可口可乐、听桑尼耳筒收音机,在后现代的文化氛围下,人们很难感受出与别不同的的感觉,要坚持个体的独一无二更是不可能的。这是后现代文化氛围当中,艺术创作的一种趋向,独创与大众;艺术与商业、雅与俗等等之间的界限已被抵销,各个剧作者之间的艺术风格分别已经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各类型电影模式相互溶和及拼叠,对剧作观念亦影响了这个时期的剧作中人物塑造的观念。一般电影中人物名称是界定人物身份的基本符码。然而,王家卫电影剧作中更多时候,人物的名称都变成了数字,或者,人物是没有名字的。在《阿飞正传》中,人物没有全名,有的也只是别名,如“美美”、“露露”是一个歌厅女子的两个别名;其他人物是“阿超”、“旭仔”、“丽珍”。人物都没有被显示出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他们的姓氏更是从不被提及的。
  
  在《重庆森林》中,人物的名字变成了以数字来代替,两个警员的代号是二二三和六六三,人物之间也因这种数字或无名化的联系而产生新的人物关系模式。小吃店的女店员或金发女毒枭从来没有被人用名字直接称呼过。二二三在生日那天接到酒店同房金发女子的传呼,收到传呼机的祝贺语,二二三一样的欢天喜地,但他从不知道那女子的名字。六六三与女店员之间最后虽然产生了若即若离的情感,但二人相处之间从不用名字称呼对方,结果,剧作的人物都变成了没有名字一样,人物之间从不用对方的名字作为交流的方式,就仿佛直接的交流已显得有点肉麻和不合事宜。人物关系中这种拒绝落实的态度,发展至《堕落天使》,杀手只由一个传呼机号码代替其名字。女经理人变成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物,有的只是经理人这个职业身份,而这个身份亦是剧作里的一个代码,对于其工作的具体细节内容,电影剧作中并无细致描述及安排,剧作者的侧重点只是人物之间的情感刻画。王家卫从没有批露拥有更多社会或家庭内容的人物。人物飘泊于多元混杂、人情冷漠的香港大都会中,感受着无法把持的缤纷多样、流离无根的生活状况。
  
  《东邪西毒》中的人物都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剧中人物却与一般武侠小说读者所认识的人物历史然名不同,套用后现代文艺理论说法,正是“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二元关系已被打破,换来的是“能指”及“所指”间无限的可能性。而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正是利用这些著名武侠人物于原著小说中未曾涉及的“前史”部分,创作了《东邪西毒》这部影片。
  
  其实这种“解构历史”的作法,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已屡有例子。如台湾近代诗人陈大为以《再鸿门》一诗作重读了《史记》中“鸿门宴”,尝试从一个后现代文艺观,来瓦解《史记》中被描述得惊心动魄的“鸿门宴”。读者不禁为刘邦抹一额汗,又难免站在范增的位置责备项羽未能当机立断。然而,即使《史记》中司马迁描写情节多么细腻动人也罢,那只是对过往历史的一次幻想和转释,真正的历史面貌是无人能得知的。这是后现代语境下对历史的理解。历史可以被描写得高潮起伏,起承转合而迂回曲折。读者依据作者的写作策略安排,历史的细节也变成一种如小说或剧作里的情节按排一般,同样有着无数的可能性。故此,对于历史人物的转释,如刘邦的胆小如鼠,或项羽的有勇无谋,也只是司马迁对历史本貌的一个可能性的描述而已。而陈大为在《再鸿门》从三个角度:读者阅读《史记》里《鸿门宴》一些阅读必然经验、司马迁写《鸿门宴》的经验及陈大为本人写《再鸿门》中后现代文化中阅读几方面,层层解构历史和写作本身的一些必然关系和理解。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中对金庸原著《射雕英雄传》的重新阅读,亦是后现代文化氛围下的一个共性。“欧阳峰”、“黄药师”、“洪七”等人物都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著名侠客,更因为该小说自七十年代已被屡次改篇为电视剧集或电影,更令小说中人物变得家传户晓。王家卫在《东邪西毒》这部影片中,把原著中的歹角“欧阳峰”变成悲剧人物,成为电影剧作中的主角,作恶多端的他首次被披露了狠毒外表下受伤的心灵。“黄药师”这个原著中的孤僻怪侠,在王家卫的剧作中,亦因为一些情感瓜葛飘泊于沙漠。“洪七”在原著中刚毅不屈,在《东邪西毒》的剧作处理中,他是一个敢于面对爱恨的人,愿意携着妻子闯荡江湖。而出在金庸另一本小说中的人物“独孤求败”却被王家卫引入了《东邪西毒》的故事架构中。这个人物同时活出了慕容燕、慕容嫣两个身份的角色,在两个角色身份中变换,在爱与恨两端徘徊。人物的名称变成一个代号,名称并非代表一个既知身份的认定,相反,名称变成了混淆既定身份界限和认知。
  
  在王家卫六部电影中,对人物身份的选择有着一致的脉络,这是个有趣的地方。男性角色身份,一般是“阿飞”、“杀手”和“警察”。在这三种人物身份中,如《旺角卡门》的华和《阿飞正传》中的旭仔,都是阿飞形象性格的不同侧面。《重庆森林》中的两们警察二二三和六六三,《东邪西毒》中的四位杀手和《堕落天使》中的杀手形象,展示的是同一个身份包装之下人物性格及不同可能性的展现。王家卫对这些人物种类的钟情,不难看出那是本文第二章节提及到香港流行商业类型电影的痕迹。括开这些身份的包装,其实他们拥有的都是边沿人物的特质。例如,女性角色身份中,王家卫曾多次应用,如《重庆森林》中的女毒枭或《堕落天使》中的杀手经理人,这些都是商业类型片中典型社会边沿人物形象的套用,杀手、贩毒或警察的职能,和人物的生活本质,只给予片面的显示,而没有深入牵涉到职业或身份本身和情节发展的关系。对于其他身份类型的处理,王家卫亦有相同的倾向。如《阿飞正传》中的女售货员、《重庆森林》中的女店员、空姐、《堕落天使》中的飞女等等,这些人物的工作身份显得像一个符号,只给予王家卫套入情感故事的途径,情感的发展依旧是单向的,固步自封的,不管情感发生在任何类型的人物身上,有趣的是女性角色的人物,一样是处于边沿。空姐往返于城市之间,售货员和女店员亦一样,每天接触不同的顾客,工作本身的流动性亦相当大。发展到《春光乍泄》时,王家卫乾脆摒弃了商业类型电影的人物形象,或流离工作性质的人物,单刀直入描述了三个流落异乡的人物;《春光乍泄》中的流浪者,大概是王家卫前五部电影一直塑求的人物本质所在。
  
  王家卫人物的一大特征,就是无根性。故此,剧作中对人物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都欠缺具体的描述。《重庆森林》中的警察,《东邪西毒》或《堕落天使》中的杀手,行动的片段亦是被轻描淡写带过,没有具体的剧情实质。结果,是制造出一种活生生的类型电影人物形象,却在现实在生活中无限飘泊的感觉。在王家卫所有人物角色中,人物与社会的关系是隔离的,从杀手、毒枭身上故然很难找到他们与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另一些小人物如售货员、巡警、店员,我们知道的也只是他们的职业,对于他们的社会、家庭、人与人的实际交往和关系却一一欠奉。王家卫剧作中人物本质上的这具无根性,正体现了在人物种种社会关系的欠缺和角色一再飘泊于香港都市当中,(或香港都市的替象里,如沙漠、布宜诺斯艾利斯、台北等等)。
  
  王家卫曾说过:“连续五部戏下来,发现自己一直在说的,无非就是心里面的一种拒绝:害怕被拒绝,以及被拒绝之后的反应,在选择记忆与逃避之间的反应……”(7)。于是,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都以一种拒绝群体性,又拒绝个体孤独性的生活方式活着。每个人都渴求情感,但又害怕被拒绝而难堪。王家卫电影剧作中无论是杀手、阿飞、空姐或是警察、毒枭、舞女、店员,活着都是一样飘泊,徘徊在繁闹虚浮的都市中,疏离又封闭。追寻和拒绝两个主题被设置在每个人物身上,每个人物都在追寻:旭仔追寻生母;丽珍追寻旭仔和婚嫁;二二三追寻阿美、六六三追寻空姐和阿菲、慕容燕追杀东邪,甚至到何宝荣、黎耀辉之间的你追我逐,每一段的追寻故事,其结局都是失败的,人物的追寻都是被拒绝了,若把追寻和拒绝的主题故在九十年代的文化和社会氛围下,可以看出一种追寻香港身份本位的意义。王家卫的作品中人物都是香港人,他们生活的空间有香港人熟悉的“旺角”、“重庆大厦”;或甚至《东邪西毒》中的虚构人物亦是源自香港的武侠小说。王家卫的作品中的人物,不论警察、毒贩、阿飞或侠客,展示出来的都不是类型电影中的人物,也不是金钱挂帅的香港人形象。《阿飞正传》中,旭仔寻母是一个追寻过往历史的旅程,不难看出是一种久历殖民统治的香港,面临回归祖国,显示出的一次对根、对亲情、对生命的寻找。在人情冷漠的大都会中,在有限的时空和认知当中,寻找的过程是痛苦的,被拒绝的惶恐和对自我身份的无法把持,都是王家卫作品人物飘泊的原因。王家卫一再钟情社会边沿角色,亦是处于主体或母体文化边沿的香港,经济成就虽然响誉国际,电影创作的成就亦令它成为“东方好莱坞”,但香港文化一直被置于边沿,或被视为文化沙漠。不论从历史、或文化认知上,都因殖民统治而产生了无法定位的流离、无根感觉,这正是王家卫作品里人物同有的本质共性。故此,显示在王家卫的剧作里,这些人物都无法从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职业身份、或情感生活中建立其身份位置。在《东邪西毒》中,西毒说:“翻过了那座山头,仍是一样的沙漠。”在边沿的文化位置上,寻找是徒劳的,因为香港的身份从来没有存在过。配合上后现代国际大都会的浮华、人情的冷漠、文化的无根、生活的无目标,生命短促变幻无所适从,这种种揭示了的是一种九十年代历史转折中香港人在后现代语境共同文化、社会现象下,却独有的心理状态。自我、偏执、无根、隔绝、流离、冷漠,这都是后现代都市人共通之处,而王家卫以展示独特香港情怀的人物,却同时打动了国际电影市场上的年青观众(如日本、韩国和法国等)。

 

  结论

 

  对香港这个有着特殊历史际遇、文化及社会环境的繁华都市,王家卫抓住了情感和人心,揭示了后现代语境下都市人情感的失落。在塔伦天奴沉醉美国经典类型电影的拼凑,大卫:连奇戏谑、自嘲下的惶恐冷漠之外,王家卫把握了后现代文艺发展和潮流脉膊,不论在剧作主题或叙事方式上,都带来了不少突破。王家卫在电影叙事结构上,尝试以多个故事连接在一起,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连牵并不是因为制造预定或明显的戏剧冲突,反之,故事之间的纽带是暗合着剧中人物相遇相识的偶然。在都市当中,人孤立地活着,相知相爱显得十分渺茫,即使人们“最接近的时候,只有0.01公分”,但在这个后工业文明下的社会里,人群当中孤寂普遍在,咫尺天涯,透露出后现代语境下人的深沉悲哀。王家卫关注着这个情感母题,在他的作品中孤独无助的人物、散点叙事结构和对人生的洞悉,形成了多采多姿又自成一格的剧作特色。继去年荣获康城影展最佳导演大奖,王家卫更是把香港这个中西文化交汇点的优势,首次展露在国际影坛上,摇撼了把香港视为边沿文化或文化沙漠的一些执念。 
  
  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后现代文化对香港电影的提示。应该说,王家卫的电影剧作与香港后现代电影发展是脉络相承。就以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为例,这部摆脱武侠片类型,而探讨人生感情的作品,呈现的主题视野和剧作结构,不但是徐克的“新武侠电影”(如《新龙门客栈》或《笑傲江湖之二东方不败》)所未有涉及,亦是同期后现代电影剧作者刘观伟的戏谑自嘲(如《东成西就》)所未达至的主题空间。《东邪西毒》中的大漠、海浪、河滩看似开阔无涯,但人物的心灵然封闭、孤独,这是王家卫走在商业类型与作者风格追求之间,剧作所要探求的重心。就以《旺角卡门》为例,学者亚巴斯(AckbarAbbas)曾从解构殖民主义者视野的角度来看其文化深层意义。他说:“如果一般〔香港〕警匪及黑帮电影是符合了殖民主义及自我殖民的惯用术语,那么完全颠覆这种剧作程式并不成功是有多几可能性(例如需要资金支持才可以制作电影),然而,还存在着剧作的第三个可能:那就是在类型电影上着手,动摇它巩固的位置以激发思考”(8)。世界一般对香港电影的认识只限于香港警匪片(或武侠片)类型等的固有执念上。与其他同期的香港后现代电影文化,如周星驰的“无厘头”,或刘观伟的戏拼凑相比 ,王家卫更能直接针对雅与俗的平衡,瓦解了香港电影只有商业模式的说法,并且重新开拓出香港电影的阅读空间和方式,王家卫在香港电影剧作发展的历程上,实在是功不可没。
  
  情感是王家卫作品中的轴心,而对传统单线和起承转合式叙事结构的突破,亦是新一代电影剧作者欣羡之处。在王家卫的电影剧作中,专注人物的情感的疏离,关系的隔膜,人物的无法沟通,展示后现代都市人情感普遍的失落。散点的叙事,画外音、独白打破时空的连贯性,符号化的人物来抵御传统类型人物的剧情符码。这些剧作特色及主题追求的趋向,都可在林海峰的《飞一般的爱情小说》、或葛民辉的《初缠恋后》中一见。前者符号化的人物、偏执的情感;后者双故事叙事架构,人物的塑象处处都有王家卫的影子。如《初缠恋后》中梦游者与疯子的恋爱故事,是《重庆森林》中小吃店女店员,《堕落天使》中的哑巴等人物类型的极端化、漫画化。《初缠恋后》中画外音的应用近乎一种自恋式广播人的口吻,与《重庆森林》或《东邪西毒》中画外音应用有弦外之音的叙事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亦是模仿王家卫的电影作品未能尽善尽美的一些原因。不过,王家卫电影剧作的实践体验,在“香港第二新浪潮”中,无疑是带起了一定的勇于创新的精神。
  
  后过渡期间的香港电影出了不少令人惊喜的剧作,如《甜蜜蜜》、《色情男女》、《香港制造》等。《香港制造》以小成本制作,却能在国际影坛屡获殊荣,在香港电影市道低迷的同时,出息的电影剧作无疑令黯然冷淡的影坛生息不少。香港电影一直以武侠片李小龙式功夫片、或成龙式动作喜剧为世界所认识。王家卫《重庆森林》的都会动感,《东邪西毒》的武侠情感寓言、《春光乍泄》的飘泊流离,正似关锦鹏《阮玲玉》的女性书写,令世界重新看待香港电影的位置。王家卫与其他“第二新浪潮”电影创作者相比,直指后现代都市人斑烂的生活剪影后情感的空寂,更能紧扣九十年代香港人所关注的身份追寻命题。王家卫的剧作言语是个人的,神密的,也是香港的。剧作者每种观察,每一个剧作素材,都源自香港。电影中的旺角阿飞,重庆大厦过客、大漠里流徙的侠客,布宜诺斯艾利斯中的两个普通香港人,无一不显示出对香港这个城市的关注。剧作在述说都市里的人物,倾诉着这个都市独有的际遇。
  
  王家卫的电影剧作是具有香港特色的。如同张艺谋元于中国大西北,杨德昌之于台北,香港这个后现代国孙大都会是王家卫剧作的本土和根源。相对于张艺谋充满原始情欲的古中国,杨德昌封闭于个人情感的城市空间,侯考贤折射历史沧桑,王家卫的电影剧作是把根植于香港,展示了过渡期间香港人寻找历史、文化和身位位置的整体心理状态。在似乎断裂却又机巧的叙事中,在商业电影类型与艺术电影的作者风格追求间,王家卫以重新结构起的时间和空间,描绘出一个纯感观,纯属个人情感的华丽都市。就其对电影语言、叙事技巧、形式把握和即兴挥洒,王家卫已是后现代电影文化现象中让人瞩目的电影剧作者。因此,可以说在两岸三地华人电影创作人及导演当中,王家卫是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

 

评论

请发表您的观点...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等言论)
  • 全部评论 (0)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暂无评论
留言反馈 简繁中文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