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歌影迷网 首页 导航
一个女导演对哥哥的解读:非荣迷的一番话

        我也和你们一样,听张国荣先生的歌,看他的电影。当然,不及你们研究的精细,不及你们涉猎的广泛,不及你们情感投入深刻。可能唯一能够感受到一些张国荣先生的体会是因为我也是影视圈的人。 

        能够想起上来发帖还是因为今晚在电视台看到一部老片子《满汉全席》。应该说这部影片很久之前我就看过,但是很奇怪,每每看张国荣先生的片子永远能让我记不住的就是他本人。不要以为我在否定他,作为一个演员能让观众记住角色而不是本人谈何容易!于是上你们这个吧里学习了一下,才知道他的为人这样好,真是令人敬重。同时作为一个小他一轮的导演深深遗憾没有能够和他有过合作! 

        之前看到过一些有关张国荣先生的报道,我以为之所以出现了不少负面的报道是因为大家或者媒体的一些人急功近利却没有真正了解他。 

        下面就我的理解(不能算是了解,有些是凭借我本人在圈中的感受而去解释他的行为。)写一些东西,当然,不到之处敬请荣迷谅解。
 

一、 演员与角色 

        我是通过陈导的《霸王别姬》开始专注张国荣先生的,因为在这部戏里他演活了一个人物,成功塑造了程蝶衣这个角色,是大家看到一个演员一个戏痴的无奈。赞美之词不赘述,我想我说的远不及大家动听。我只想籍此来谈谈像哥哥这类演员。

        作为演员,优秀的演员也有很多的类型。有人可以把任何角色演绎成他自己并且也能让观众接受,这是一类。还有当然是游离在自我和角色之间,这类不能算好,但是这类演员非常多。最难得的一类是真正把自己忘却,全身心投入角色,以致忘我。哥哥应属这一类。 

        这类演员难得,但是对自身的损伤颇大。因为要演绎角色,会在一段时间内想角色所想,思角色所思。这段时间中这个演员应该说已经不是他自己,他把灵魂给予了角色,剩给自己的只有困惑,只有寂寞,只有空壳。这样的投入身心具损。有时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也许大家关注过影视圈里乍合乍离的情事比比皆是,其实中间的一部分是角色造就的。当一个全身心投入的演员演绎完这个角色后,会在一个时间段里把自己戏中的情侣当作生活中的,因为此时的他(她)没有把自己从角色中拔出来,致使自身的情感被角色欺骗了。没准就真的戏里戏外两个人走到一起。但时间一长,回归自身的时候才发觉一切都是假的。于是分手就是必然。这里没有映射任何的演员,我旨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类演员会因角色的付出造成自身的伤害。原因竟是因为他(她)是个好演员。 

        看到帖吧里还有一些报道中都说张国荣先生简直就是程蝶衣。别以为这是在赞美他,如果尊重他,请以后不要这样讲。如果需要赞美,那么请说:张国荣先生成功演绎了程蝶衣这个角色。如果需要祝福,请告诉哥哥:祝他早日脱离角色的影响回归自身。 
 

二、真性情的歌者我们不懂 

        我听张国荣先生的歌不多,其实就是比较著名的那些老歌。直至看到《红》的专辑,我才感受到他为人真诚的一面。才开始特意找来一些他的歌去听。 

        这个时代的流行音乐往往歌者很少在自己的作品中掺杂个人政治观点。也没有哪个出版商希望他们这样做。歌者应该是娱乐大众的,尤其是流行歌曲,无论商人还是歌者自己都希望创作的歌曲真正具有流行的意义。这方面,张国荣先生在告别演出之前就已经做得很好,很到位了。这些不用我说,荣迷更加清楚。 

        《红》给我的印象深刻不在于他曲风的转变,或者音色更加具有男性魅力。我震撼是因为这个主题。据说这个主题是张国荣先生首次对林夕命题作文。不管怎么样,他敢于在那个特定时代以这样有政治色彩的颜色来命名专辑和主打歌,他就超越了歌者只为娱人这个层次。所以,那是我首次对一个香港艺人遥远地送上一个敬礼。 

        我还是那句话:张国荣先生此时创作一首《红》并非有什么政治目的,也没有想借这样的专辑去赚取什么政治资本。我相信他如此做是出自内心的真诚。 

        还要说回拍戏,一是因为我熟悉,二是张国荣先生到大陆来拍戏的一些表现能够说 明问题。 

        从我毕业到独立执导之前和港人的合作很多,很可惜,合作中的香港同仁每每以自己更好自居,以他们比大陆的艺人更有水准自傲。即便合作以后也不会真正去了解我们,去看待我们。不了解无可厚非。张国荣先生初来大陆拍戏的时候也不了解我们,他曾经在来拍戏的时候还带着大批的药品,唯恐这边短缺什么。但是,合作中他真诚地去了解我们,真诚地看待大陆的工作人员。在多种场合赞扬大陆创作的严谨细致,并表示非常希望再度合作。(至于说到他不喜欢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一些作品虽然在国际获奖,但刻意把落后的一面展示于世人,造成不好影响,这一点上我很支持他的说法。)到了今天香港影视界的同仁和我们已经没有了差别,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接受融合。其实,张国荣先生可谓是先知先觉的,他自然接受了他经历的一切,没有任何的抵触,凭的是他的真诚之心。 

        拍戏是如此,了解大陆也是如此。再说回《红》。我说过接受美学中有个说法叫误读。对红的命名可以有多种的误读。 

        我的误读是这样的:张国荣先生来过大陆,他看到的一切他坦然接受,这种接受是大度的真诚的,所以他敢用这样敏感的红来命名。不为政治,也没有自狂,只为告诉大家这种颜色是可以接受的,是可以欣赏的。 

        我宁愿相信他对于红色的解释是这样的:红色放在旗子上代表了一种政治,红色放在玫瑰上代表爱情,红色放在腰带上代表吉祥,红色放在97之前的香港代表的仅是这样一种颜色。何惧一种颜色呢?他以真诚的眼睛去看,以真诚的心接受,只因我们同为中国人。 

        又要谈回电影。我没有做过细致的调查,但是在我的印象中,饰演过像《红色恋人》靳这样的角色,香港演员可能也就张国荣先生一人。他有何政治目的呢?没有!他只是淡然应对了一句:大概是没有找到比我更合适的。谦逊之至!我想他是为角色所动,所以饰演。没有顾忌么?没有其他一个香港演员敢于出演这类角色不能说他们没有顾忌。张国荣先生为何没有?还是因为真诚。他真诚地被这个角色吸引,所以来演。也正是他的出演使得这个角色震撼人心!感谢张国荣先生! 

        说到误读,媒体比我更会“误读”。没有人读懂他的真诚可以理解。不过很奇怪,对于张国荣先生这种明显可以“误读”为政治敏感的做法大陆媒体居然没有反应,这倒是很令我惊讶。(当然,我想张国荣先生也不希望有人会如此误读他的真诚。)事实上,被大陆歌坛邀约最少,媒体提到时最模棱两可的也首当其冲是张国荣!而同时,香港媒体却视他为另类。好奇怪,一方面不接受没什么,双方都不接受,实在是匪夷所思!也许真性情的歌者我们不懂……所以,才有那么多缄默的大陆媒体,才有那么拙劣的评论!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在他走后才真正给出了较为中肯的评价。

        做人做到如此著名依然有着这种淡然的天性,有着如此真诚的心,实在太难得!张国荣唱着他的《红》是那样的Man。

        如果要我说一句对张国荣先生的溢美之词我绝对不会说我好喜欢你,或者好喜欢这么漂亮几十年不变的你。我想我会说:我听懂了你的几首歌。
 

三、长发的灵动这是创作

        很多看到热情演唱会照片的人第一感觉就是:啊~!

        我不想说大家这个“啊”里面的内涵是否一致,但一定是被震住了:永远以短发示人的张国荣先生这次长发飘飘了!

        长发的哥哥来了,媒体一片的责难。为什么?因为长发,因为裙装?不,不是因为张国荣先生,而是他们自己藏了一颗有点晦暗的心。长发的艺人很多,尤其在音乐界,在某段时间男孩子长发已经成了音乐界的一个标识。(我上大学的时候,音乐学院的男孩尤以长发居多。)为什么别人的长发可以接受,到了张国荣先生这里就不可以了呢?啊哈!因为他们首先把他想做一个 homosexuality。自己的狭隘强加于人是不道德的。自己看不懂的艺术还要牵强附会更是对艺术的玷污。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嘴长在别人脸上,话语权在别人手中,剩给歌者的只能是承受!

        比较中肯的媒体是这样评论的,他们认为以哥哥的人气,大可不必以妖媚的姿态,性感的服装来哗众取宠。谢谢他们言辞之下还算留情!但是,对于热情演唱会不懂欣赏却流露在字里行间。其实,这番话首先他们犯下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对演唱会的不理解。

        演唱会不同于我们在唱片或者网络上听歌。演唱会和一切影视、话剧、歌剧一样是视听艺术。就是说除了听觉艺术之外,另外的一半来自视觉。我同前面提到的媒体一样相信拥有世界各国歌迷的张国荣先生即使复出后只着便装,只坐在台上静静哼唱,也足以使得全场爆满,足以令观众痴醉。但是,那样做就不是张国荣了!他要的是完美的艺术创作,而不是出来享受观众的掌声和鲜花。应该说复出之后的张国荣先生在娱人的同时也在娱己。

        不是么?如果只为娱人,他可以承袭以往的风格,不做任何的调整。多年期待终于盼到他回归的观众更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他。他已经是一个不败的品牌,一个歌坛的神话了,你见过哪个神仙频繁改头换面来着?为了观众他可以不做突破。但是为了更好的把观众带入一个新的艺术层次,为了自我的突破他就必须改变。

        改变是有麻烦的。可能看惯了他以前造型的人不能马上接受。改变是遭到非议的,媒体群起攻之就是结果。但是,改变又是他的成长,是他艺术上的精进。是他这个勤奋诚恳认真的人必然要做的。只是这一次他走得超前,走得太快,我们跟不上他的脚步了。热情演唱会听觉上他的变化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其实一声:Come on boys! 已经让众多守旧的人晕过去了。)招致非议最大的还是来自于视觉。

        先说一下关于造型。舞台艺术或者影视都需要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人物造型,包括化妆,服装两大类。(当然作为视觉艺术灯光、摄影、美术等都在造型之列,并且要和人物造型相结合。在此不作探讨了。)人物造型涵盖了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一切修饰。演员和角色毕竟不同,也包括我们台下看到的歌者本人和台上的他。就像热情演唱会,如果在百度搜索一下能够看到很多,他以自然的形态出现,温和地向工作人员打招呼,及至到舞台上他出现,这之间的巨变就来自于造型的改变,其实这段视频做得极为到位,镜头语言已经告诉了观众一个生活中的张国荣先生和热情演唱会舞台上的张国荣是不同的。前者是生活的自然的,后者是艺术的创作的。

        我不知道热情的人物造型源自哪里,是就热情主题本身还是特意要制造视觉的冲击力?不管是什么,都是创作的需要。造型的灵感会发生于一点,然后引发到一切和这一点相配。比如,假想一下灵感来自服装。那么这几套服装对于即歌且舞的热情主角极其合适,好的,服装定下来了,下面就是发型。飘逸的服装配张国荣先生的短发显然不合适,那么长发怎么样?什么样的长发更适合这套服装呢?于是一个个发型试过去,OK!发型定下来了。那么是不是全场都用这样的长发呢?也许在灯光的效果之下一根簪子来盘住长发也好?再试,OK!极传统极古典的发簪和极现代的服装配在一起便更有了一种视觉的冲击力,一种后现代的效果……然后是化妆……是小饰品……

        我不是一定要假想什么,其实这是我们工作中必然要经过的关于人物造型的阶段。有时我们为一个发式或者一件衣服重复试上几天,在马上要开拍的时候忽然又有了更好的灵感,那么就再试,直到定妆开拍为止。我想演唱会的前期工作也有这样的过程。之所以要说这个过程在于:不要妄加猜测,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和个人的隐私,个人的情感无关。即便是张国荣先生这样的巨星也是遵照这个过程来创作的,不可能像某些人想象得那么狭隘乃至龌龊。

        如果有机会,我想对媒体和那些没有看过热情演唱会没有感受到热情的人们说:摆正我们的心,或安静或热烈地去欣赏艺术吧!热情演唱会上的张国荣是完美的,是后现代的,是灵动的……这才是真正的热情!
 

四、隐私与抑郁

        不喜欢娱记和媒体的过分炒作、不道德行为。但是我不能否认他们的作用。

        应该说艺人和记者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相生相克。没有出名前的艺人哪一个不希望媒体的宣传?出了名的艺人哪一个不想安静不被打扰?更有那些靠炒作出名的明星在成名后还要谨防自己以前的糗事被曝光。而记者呢,宣传明星是必然,挖掘隐私是责任。炒作新人是买股票,搞不好记者自己也会不慎被垃圾股拖垮。于是互相折磨得疲惫不堪!可是没人能跳出这个怪圈。

        张国荣先生算是异类了,和众多明星比起来,他算是天生不喜宣传的人,同时也算是最敢说真话的人。但是,对于记者这层关系真诚是没用的,不是记者天生无耻,是竞争所迫。无论你真诚也好,淡然也罢,谁让你是明星中的明星呢?不在乎隐私吗?即使你把自己心掏出来给记者也是白搭,猜测、编派、胡乱联想接踵而至。金盆洗手吗?No!放弃的只能是事业而不是记者的围追堵截。就像《笑傲江湖》中的刘正风想不干拿~命~换!

        既然媒体和艺人是这样的状况,能够改变的也只有艺人靠自己的方式去适应了。这中间的甘苦只有自己清楚。但是越是成名就越以为意味着失去自我空间,意味着用坚强的神经去面对不知什么样的论调,并且快速回应。再坚强的神经也需要紧绷之后的歇息,否则约绷越紧,迟早呈现出一些不堪重负的问题。于是有些艺人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失控,有些则积压良久伤害自身健康。

        然而和媒体的关系还不是一切,艺人是社会角色过多的群体。面对工作,面对媒体,面对社会,面对拥戴者或反对者,面对合作者,面对家庭……要面对的太多了,剩给能够面对自己的时刻就少之又少……

        不再说艺人群体的悲哀了,因为选择了这个职业,该付出的就必然要付出。在这里我还是想借由自身的经历说起,因为经历了所以我觉得我还是多少能理解张国荣先生的。荣迷不要拍砖啊,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圈中人,也许不该拿自己和巨星去比较,不过,正是有这样的经历,我才窃以为自己能对张国荣先理解他。

        少年时期,我也是那种过早离开父母生活的人。而且在全国各地都生活过,乃至现在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我只好说中国人。小孩子常年在换居住地,换学校,就必须面对孤立寂寞。因为我永远是小朋友眼里的外地人,不会讲当地的话,不会玩大家都会的游戏,不好交流。想和大家打成一片就必须放弃自我,快速学会语言,永远笑脸迎人。

        上大学以后,和同学交流才知道和我有同样经历的同学大家有很多的共性,比如:敏感、友善、温和、幽默、直率、模仿力尤其是语言模仿力超强……我们都不懂拒绝,只要可能不会拒绝别人的合理要求,再难也难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我们都是很好的倾听者,能为人排忧解难却不会向人倾吐自己的心声。众人面前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自己内心却永远有封闭、孤寂的一面……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说人性格确立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小时候就离开家人自我生活能造就一个独立的个性,但同时也会有些负~面的东西,比如:不太会敞开自我,没有大人的指点往往所有的事情都要碰到头破血流才懂得应该如何应对。过分看中别人的体会而忽略自身等等……

        我想张国荣先生性格的成因可能和我们这些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人的性格不易改变的,只能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去努力适应,彻底的改变绝无可能。

        不过这种性格对于一个演艺界的人也很有好处,首先就是敏感细致,这个个性可以帮助我们在创作中比较准确地把握作品或者角色。所以,我们才能在很多作品中看到张国荣先生对角色精彩的演绎。

        这种珍爱友情懂得关心尊重他人的个性也会在工作中使得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口碑。因为我们对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会真心感激感谢。没有这些人,我们的工作不会顺利完成。当然,这种性格也容易得罪权贵,因为我们对他们和对民工的态度是一样的,我们不会因人而异。(还好是在演艺界,如果进入一个朝九晚五的公司,恐怕最早被老板扫地出门就是不会阿谀迎奉的我们!)有人说明星是“做”出来的,我却知道他是真心真意的,“做”总会有露出马脚的一天,为什么要“做”呢?何况以个性而言,一个率真的人是不会“做”的。

        演艺界的工作性质决定我们要有充足的体力才能胜任,性格的原因使我们会比其他人更辛苦。当然我们的团队也因有我们这些“活宝”的存在而快乐。

        我的工作是影视,每天十七八个小时工作是正常的,现场工作人员几个月下来都很辛苦。看着大家辛苦我会尽可能在现场开玩笑,大家在笑声中得以暂时的休息和内心的愉快。工作后的夜晚也经常带着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去宵夜,去K歌,以此向努力工作的伙伴们致谢。即使面对第二天依然是十几小时的工作我还是会这样做。所以我的团队是合作愉快的。

        当然,这样做的代价是要在大家休息的时候我继续工作,做好第二天的拍摄准备。体力透支我不怕,只要能让伙伴们愉快我就满足。因为我珍视他们的努力。作品是靠大家集体创作出来的,如果缺失一个哪怕是一个现场最普通的,都会使大家的工作滞后,耽误大家的时间。我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敢和张国荣先生相比,但是以自身的感受我知道他工作的状态亦会是这样的。

        情感上,由于小时候关爱的缺失,使得我们这样经历的人在长大以后都渴望真爱。希望爱是纯粹的,是永恒的。我说的爱是广义上的,爱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为对爱寄予的期望过高所以有时失望也很大。我不愿给张国荣先生的情感取向下什么定义,也不愿猜测什么,那是他自己的事。我能理解的就是以个性而言,我们这样的人对爱的渴求是很纯真的,但可能因为要求过高却很难寻觅到知音。无论是爱情是友情还是亲情。而一旦真心付出又是坚贞的,持久的。

        事业、情感如此,生活呢?媒体的追逐、挖掘、编造致使张国荣先生这样的巨星失去了任何隐私,甚至报道的失实会使人对他误解。以个性而言,我想他会很潇洒地说一句 "Who care!" 就像他在歌中宣称:"I am what I am?" 一样。但是内心却需要承受为此付出的代价。敏感的性格对任何周围的事物都会有反应的,承受太多,久而久之身心具损。

        这部分说得比较庞杂,我不知道观者能否于其中理解到什么。反正我是因为自己的感受才比较容易理解张国荣先生的。同时,铺陈了许多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在给自己勇气……

        我不知道罹患抑郁症的人是不是有着共同的性格特点?是不是演艺界的人在被剥夺了隐私权之后更容易患这类疾病?我能理解抑郁症的痛苦是因为我也是这样的患者。这也是我第二次说出口。第一次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第一次是在一个朋友众多的场合,我说自己得了抑郁症换得的是一片哄堂大笑,所有的人都跳起来说如果我能患抑郁症那么他们现在一定都已经是一堆白骨了。我只能跟着笑,从此再不提此事。怪不得他们,因为我在朋友眼中永远性格开朗,永远诙谐幽默……

        另一次想张口却忍住了。那是我的同学同我讲他得了抑郁症,陈述他的痛苦。他也是诺诺地说出来的,看到我居然没有笑他很是感动。当他说出的时候我也想告诉他,但是,不忍在他痛苦的时候再火上浇油了。

        后来,我从一个医生口中听说他的病人中圈子里的人很多。这些人中又以演员和导演这两个职业的人更多。我问他有没有必然的原因,他说不知道,但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我知道媒体捕风捉影的厉害,所以没有刻意关注过有关张国荣先生患病的报道。我想以他的个性可能真正在朋友面前提起的时候也会经过与我相似的尴尬。看到有文章说他不愿去治疗,说了很多的原因,只是有一点可能没有说到。

        从事演艺工作,无论导演还是演员,我们都必须在创作的时候读解人物的内心,体会角色的一切。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使我们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心理学的学习,但是对人的心理,对于怎么样用行动来揭示一个人物的内心非常有研究。第一次治疗的时候我很沮丧。因为医生能够用的手段很像我工作时启发演员的手段。所以对于他用这些的目的我非常清楚。(就像是一个心理医生,如果他自己得了心理疾病如何能用常规的方法来治疗自己呢?那些心理暗示他很懂得要的结果是什么。)于是我再也没有去过那个医院。不是放弃治疗,而是这种治疗对我没有意义。也许张国荣先生碰到的情况也是这样吧?至少我认为有这个原因。

        还算幸运,我没有完全放弃治疗。我转头开始看中医。中医的说法是肝郁,就是说由于肝造成的病因。(我对中医不了解,可能说得不清楚。)反正后来用针灸,用药物来治疗,疗效不错。减轻了很多身体的痛苦。只是我发现当我再次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切症状又渐渐回来:呕吐,胃部不适,肩背剧痛,无法睡眠……我想,也许这种工作很容易造成这种病症吧?可是我喜爱这个工作,所以我还会继续。 

        比张国荣先生幸运还在于我没有那么大的名气,所以不会整天被人跟踪,还有自己的空间生活。现在想想,如果大家都很能理解他,很能理解这种病痛,如果给他一个相对轻松的,私人的环境,也许他不至于……

        另外,促成他的病加重的原因应该在于工作。抑郁症和所有的疾病一样,需要治疗需要修养。然而张国荣先生却在病中继续工作。录制那几首歌简直就跟要一个心脏病严重的患者去长跑去喝酒一样。对于哥哥最后的歌你们比我更清楚,一个抑郁症的患者忍着病痛还要完美演绎那样的悲情歌曲,真的很残酷……

        现在一切都晚了,他象那段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绽放出美丽,然后消失……把一切美好留给了世人,却燃尽了自我。

        于张国荣先生我们现在能做的不多,我们能做的是善待我们身边的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好好地认真地生活!
 

五、玻璃之情

        专业的原因,每天经历大喜大悲大的情感纠葛使得我很难在一个作品里流泪。但是听到《玻璃之情》的时候我哭了。

        我自己也说不清原因,但确实哭得一塌糊涂。林夕的词像是谶语,无意中道出了那个令千百万人心碎的愚人节。老人喜欢说盖棺定论,张国荣先生的《玻璃之情》在我听来却象是他为自己唱出的“定论”。从此,在我心里张国荣先生便与玻璃结下了情。

        如果以一种物质来形容张国荣先生,我想荣迷会用到很多希贵的物质,而我终于在这首歌里找到那个最恰当的物质——玻璃。

        玻璃是清澈的,人们很容易看清它。正如张国荣先生的真诚、直率,没有丝毫粉饰。

        玻璃是有形的,不似水。水虽然透明但善于变化。张国荣先生做人也如此,既有他真诚的一面,同时他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 

        玻璃是透明的。通过它看到的世界绝不会因它扭曲,虚假。任何张国荣先生的作品里我们都能透过他准确看到那个角色而忽略演员自身。 

        玻璃是倔强的。无论淘气的孩子在上面如何涂抹,只要有一点空隙,我们还能通过没有被污的地方看到它的清澈。

        玻璃打开我们心灵的窗。每个人都有自我心灵的房。我们可能彼此相邻,但是四壁相隔。没有玻璃无法看到外界,无法发现彼此的心原来那般贴近。正如这个吧里的你们。没有张国荣先生这扇窗,你们彼此可能永世相隔。

        玻璃是低调的。它给我们看纷繁世界,却让我们偏偏忘记带来一切的它。

        玻璃是易碎的,承受不起的时候碎成千万点璀璨的星……

        玻璃是不可复制的,任何方法都无法将碎去的玻璃粘贴成原来的形状,再做一块吗?不可能了,没有完全一致的一块新的可以替代它。

        玻璃是能让人痛的。一贯在带给我们精彩世界时低调的它,只是在碎掉的刹那才令我们想起,扼腕。当我们想要捧起它……锋芒刺痛了我们心,泪如泉涌……

        我听着《玻璃之情》突然很理解“后荣迷”,在玻璃碎掉以后才知道感谢他带来的精彩,才知道他的珍贵,才被刺痛……

        于是成文,纪念一下这个特质的男人——张国荣!

评论

请发表您的观点...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等言论)
  • 全部评论 (0)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暂无评论
留言反馈 简繁中文切换